品牌名稱: 刀嘜 / 斧頭牌 / 紅燈牌 / 金像牌
公司名稱: 南順(香港)有限公司
 
公司簡介
南順在30年代於新加坡成立,最初主要從事食油、食米及乾椰貿易。到了40年代,隨著公司的業務不斷擴展,南順開始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經營油脂加工處理業務。1961年5月13日,南順(香港)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,並於香港經營業務。時至今日,南順已成為香港的食油及家庭用品業的翹楚,是中國最大的外資麵粉加工企業,亦為香港最具規模的金屬及容器生產商之一。

南順(香港)有限公司亦於1972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,並分散業務,進入電腦等新的行業,以及開始於國內投資。1997年7月,豐隆集團正式成為南順香港集團主要股東之一。同年,因受亞洲金融風暴和國內宏觀調控的影響,南順曾出現營運虧損。在集團領導層的帶領下,公司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從財務管理、品質生產程序、及人力資源發展三項大工程著手,配合採用先進資訊系統,在三數年間重新實現盈利。
戰略性層面分析
品牌家族

南順旗下有多個針對不同行業或消費群的著名品牌,包括食油品牌「刀嘜」、「紅燈牌」、清潔用品品牌「斧頭牌」、「勞工牌」和「沛亮牌」,以及麵粉品牌「金像牌」、「美玫牌」和「皇冠牌」等。南順以優良品質滿足客戶要求,透過不同的媒體廣告來推廣品牌,從而不斷增進各品牌的知名度,旗下不少品牌亦獲得了許多獎項。例如,「刀嘜」、「斧頭牌」、「紅燈牌」和「金像牌」接連進入「香港十大名牌」之列,一門四傑,成為佳話;而「刀嘜」和南順亦於2003年同時獲稱「超級品牌」;「金像牌」更獲得2004年至2007年度「中國名牌產品」殊榮。

內部資源增值

南順(香港)有限公司有一套清楚而明確的使命—「不斷創新,以人為本,注重管理,重視團結,以優質產品而為股東提供最佳回報」。當公司可以清晰建立和表達公司使命,員工便能明白應如何自處。為落實使命,南順並不只停留於空泛的口號中,而是著眼於財務管理、人力資源發展及質量與生產力三個方面進行實施。在財

務管理方面,剝離了非核心業務以減低負債;另一方面亦改進財務報告的時效性,以便管理層能在最短時間內作出重大的決定。此外在人力資源發展及生產力方面,改革的重點是在節省資源和提升有限資源的效率。

企業國際化藍圖

南順並進行集團的實業總體規劃,制定企業國際化藍圖(GIMP),將集團的經營活動集中在核心業務、建立品牌和發展競爭力之上;而總體規劃則包括策略和行動計劃,其目的在於獲得持續性的全球競爭力。

資訊技術提升

公司的資訊科技部門建立了一個健全及有效的資訊科技系統,把整個企業不同部門的最新營運情況及資訊整合,令整個企業一體化,獲得前所未有的協調效果。另外,由於食油和家居清潔用品市場在香港已經成熟,而鄰近的中國市場正在崛起;因此南順香港集團便以「紅燈牌」品牌主力開發內地市場,並配合新發展的資訊科技軟件及硬件設施,安排直接送貨。對於地域廣闊及銷售點眾多的中國大陸市場來說,建立資訊科技為本的物流配送體系,實在能收取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之效。
戰術性層面分析

財務監控

在1997年前,公司曾一度投資過度兼且業務比較分散。新的管理層接手後,認為當時公司的財務結構存在較高的風險,一旦遇到經濟不佳而銷售下跌時便不能應付銀行的財務要求,故決定將一些非核心的業務出售。此舉不但能夠讓公司更集中管理資源,而且能使消費者更清楚公司的定位。公司出售非核心的業務,還可消除財務高的風險,在很短時間內把負債比例大幅減低;而銀行亦因為公司風險下降而願意繼續提供幫助,使公司得以渡過難關。

市場管理

集團每次發展新產品系列時,都進行透徹的市場調查及研究,一來保證不會因為新產品的失敗而損壞品牌形象,二來亦減低投資風險。為了更貼近巿場及減省生產和運輸成本,集團於2002年在中國江蘇省買下了一家麵粉廠;而南順1999年建立的「好媽媽」資訊網站則成為公司及消費者溝通的網上交通站,使公司能和消費者保持密切的聯繫,以便更緊貼市場的動態。

品質監控

公司採用現代化及科學化的先進化驗技術,以確保原材料的優良品質。公司及旗下品牌和產品亦已取得多項品質認證,如「ISO 9000認證」、「Q嘜」等;「金像牌」麵粉在中國大陸的巿場更取得2004年至2007年度「中國名牌產品」稱號和「產品質量免檢證書」稱號。為了吸引中產階層的顧客,這些品質保證實是必不可少的。

資訊系統

集團發展了一套資訊系統,向股東提供健全、高效的資訊,把整個企業不同部門的最新營運情況及資訊整合一起。管理層隨時得知公司的銷售情況,以便迅速調整生產模式,或合理地分配資源;系統亦可讓市務人員取得財務資料,協助市場推廣計劃的制定。建立資訊系統並沒有花費太多的額外投資,而是使用內部人才自行建立而成的。這不但充分調動了員工的自主性,而且使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要求;公司的文化亦因此而改變,日常的營運變得更加協調順暢。

人力資源

集團實施了人力資源重組,整頓及優化了公司的人事安排;而在發展資訊科技系統時,更得到公司各部門同事的投入和配合。由於當時資源不足,資訊科技部的員工亦因不熟悉商業實務而需要幫助,公司希望全體員工能夠全情投入,互相幫助,並自我增值加以配合。這種情況對員工造成了一定的壓力,亦有部分員工因而離職,但留下和新入職員工卻更清楚和認同公司這種文化。當然公司對員工提高要求之餘,亦回饋給他們合理的薪酬。例如,在增薪時設有表現評估和年終獎金,有些員工更有獲得認購股權的可能;這些對員工的獎勵措施,亦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。

教育培訓

集團透過內部培訓,把企業文化和管治理念,滲透到集團內每一個階層,並利用資訊科技系統在企業內推行電子學習。資訊系統不但為員工提供了一個有組織、統一而又符合成本效益的培訓平台;而在發展資訊科技系統的過程中,部門和員工更已建立了互相學習的風氣以及和諧統一的企業文化。

管理協作分析
優質管理元素與成因

維持控制系統(營運管理系統)和資訊系統(市場需求信息和反應系統)之間的平衡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。這兩個系統必須漸進式地同步加強;無論哪個系統超越於另一個系統,都會導致失衡和紊亂。「南順」大力提升管理信息系統以配合公司的產品營銷;這一案例活龍活現地展示了系統發展的互動和制衡關係。

「南順」在資訊系統方面持續取得成效;而假以時日,其控制系統亦必然會得以提升。該公司採取種種措施重整和強化管理信息系統,使之日臻先進,公司內部、外部的管理信息於是變得垂手可得,隨時可傳遞、共享和用作全面的分析。有了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,「南順」如虎添翼,業績的再次飛躍已是指日可待。

對中小企的啟迪

中小企業須留意組織生存能力(OrganizationalViability)這一概念。任何機構都必須在資訊系統和控制系統之間保持均衡;如若其中一個系統超越了另一個系統,則所引致的不平衡將具有足以摧毀整個企業的破壞性。